曾被视为非洲民主灯塔的肯尼亚,正面临国际社会对其人权记录快速恶化的严厉审视。7月,美国参议员詹姆斯·里施向国会提出修正案,要求重新评估肯尼亚“非北约主要盟友”(MNNA)地位,该特殊身份可使肯尼亚获得美国军事支持和战略合作。此举被认为是对肯尼亚人权倒退的正式警告。
肯尼亚长期以来凭借定期大选、和平权力交接、新宪法与调停区域冲突的角色,赢得国际盛誉,并于2025年初成功进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。然而,自2024年以来政府针对“Z世代”(Gen Z)青年主导的反税收、反腐败示威采取暴力镇压手段,令其人权形象迅速崩塌。
抗议者遭到防暴警察、狙击手和便衣人员追捕,白天被绑架、非法关押、酷刑,甚至被杀害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政府竟动用反恐法律对示威青年及人权维护者提起指控,将和平抗议等同于恐怖主义,开创恶劣先例。
7月7日“萨巴萨巴日”被称为肯尼亚抗议史上最血腥一天。据VOCAL Africa统计,近50名手无寸铁的年轻示威者遭近距离枪杀,部分遗体有明显酷刑痕迹。内政部长穆尔科门甚至公开承诺替涉案警员“保驾护航”,拒绝接受独立警察监督机关(IPOA)调查,引发舆论哗然。
分析人士指出,这一系列行为违反肯尼亚宪法及其作为《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》与《非洲人权宪章》签约国的国际义务。作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国,肯尼亚的做法显得尤为讽刺。
与此同时,肯尼亚在外交政策上的争议同样扩大。该国被指与卷入战争罪、种族清洗等指控的苏丹快速支援部队(RSF)保持接触,为其提供政治舞台。此举被认为严重破坏东非地区稳定,也损害肯尼亚“和平调解者”的传统角色。
当前,投资者与国际伙伴正重新评估在肯尼亚的合作前景。企业趋于谨慎,发展援助资金遭审查,游客和外国投资者对安全环境表示担忧。如政府继续以反恐之名打压异议,与专制力量结盟并纵容国家暴力,其长期盟友支持和全球尊重或将不复存在。
肯尼亚正站在人权道路的十字路口:是回归宪政与尊重公民权利的民主国家,还是滑向镇压民众的威权政体?国际社会拭目以待,而最终决定权在肯尼亚人民手中。


